影音分享

 

 

心得分享

封面.JPG

這本對我在臨床實務上幫助很大,可以更冷靜的面對孩子情緒失控行為,因為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,所以就多了些諒解,並且學會了如何讓每次的失控轉化成進步的契機;對個人而言也是一本深具意義的書,讓我自己重理了自己孩童時間至今的回憶,更了解並且掌握我自己的情緒。
 
以下分章節進行心得分享。

1.JPG

第一章重點在於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,並幫助他們進行橫向及縱向的整合,讓每次的經驗都重建大腦迴路,自己可以悠遊在理性與感性中。

2.JPG

人腦中左右腦各司其職,情感腦要是主宰大腦,行為將會變得不可理喻;相反的,換理智腦主宰也是會出現過於刻板,那要如何整合呢?當孩子出現情緒不穩行為時,我們要先同理他,用右腦體會他的右腦,讓他感受到被接受,才會去接收我們給他的訊息,這時候再用左腦引導出解決的方法。另一個方法在於要怎麼陪孩子度過難過,孩子的難過往往很深層,因為說不出口,讓陰影反而會更濃郁,書中提出引導孩子講出他的情緒,並且不間斷複述他的回憶,讓這些負面情緒可以被撫平,這樣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學會在日後如何處理困境。

3.JPG

有時候理智線斷線的時候,其實連自己也很難控制,那面對孩子的衝動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我們先理解下層腦是掌管生活基本需求,而上層腦是分析思考,而上層腦要到20歲以上才成熟,所以要上下層腦互相監督是很需要練習的。
 
而當孩子發脾氣時,家長要先分區那是上層怒火還是下層怒火,癥結點在於,憤怒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發生的,若是有意發生(上層怒火),就絕對不能讓孩子逾越界線;若是無法控制時(下層怒火),我們就可以使用上一章學會的方法:先右腦同理加上左腦思考。常常訓練上層腦也可以讓它的作用越來越強大,可以常常讓孩子做決定、理解自己並且控制自己的情緒、訓練同理心與道德感,並且多多運動。

4.JPG

這章是講孩子有時會莫名害怕,家長可以如何抽絲剝繭。記憶有兩大迷思:其一是記憶是點而聯想到事件,而這樣的方式點到事件的方式會讓大腦建立對未來的期待,而這樣的期待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;另一件事是記憶不一定精確,每一次的回憶都會加些改編,所以有可能是扭曲的,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的真實。
 
而內隱記憶(我覺得類似潛意識)有時候會建立某些心理模式,而影響到某些決定,而整合內隱與外顯可以讓孩子去反思並學會控制,就會比較少非理性的反應。方法有:讓孩子去重述記憶(還可以順便練習語言表達能力呢!);每天練習重整記憶,這樣幫助內隱記憶外顯化。

5.JPG

第五章重點在自己,第六章重點在他人。瞭解並面對自己的情緒,在面對緊張時可以讓孩子畫出「覺知之輪」,從中可以理解其實緊張僅是自我面相的一部分,進而可以宏觀全面,再把注意力清醒地回到該注意的地方。
讓孩子慢慢去區分是「暫時的」、「永久的」特質,這樣可以讓他不會讓一時的傷害變成永久的傷害,有時候等到孩子長大到可以理解原由時,傷害已經是永遠在心裡了,讓孩子理解到有些負面的感覺只是因為現在面對的事情,等到事情解決了,這樣的負面感覺就會消失。
學會理解情緒並表達出來,這件事可以訓練孩子感知他的情緒,了解情緒並且學會控制情緒。
 

6.JPG

上一章是「我」;這張是「我們」,了解了自己後慢慢發展出連結他人的能力,大腦中有個「鏡像神經元」,它的作用在於看到別人的動作也可以發動自己大腦的神經元,所以家長要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行為,更要示範良好的人際關係,讓孩子常常練習與人合作,成為社會中「我們」的一部分。
區分孩子是「反射式」、「接納」狀態,可以讓家長察覺到什麼時候才是真正討論的時機,當在「反射式」狀態(下層大腦獲勝)時,可能要等待這樣的狀態過去才能探討。讓孩子享受到人際關係帶來的親密,可以讓孩子更有能力去融入他人。
 
《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》是本好書,值得大家好好閱讀。
 
arrow
arrow

    蘋果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